回收不「環保」?
不再穿的舊衣服、用過的廢紙盒、喝完的汽水罐、以及一系列膠樽等等,在香港通通可以回收。回收上述物事的設施,雖不能說「十步見一個」,但大抵而言,不少地方也有類似設施,仿佛加添了有關設施,等如添加了一層環保的面紗。
然而,可有想過,愈提倡回收,可能是愈不「環保」?
回收的用意,在於把用過的東西循環再造,避免浪費。問題是「避免浪費」不等於減少製造廢物,故回收量愈多,背後的真相是﹕廢物量愈多。
此說怎說?
在香港,一般家居垃圾、以及商業與工業所產生的廢物,稱為「都市固體廢物」。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量的計算方法挺有趣,計算方法如下﹕
都市固體廢物量=棄置垃圾量+回收廢物量。
記得第一次接觸這個算式,我實在覺得奇怪。若按這個算式,正當整個社會以為回收等同「環保」,不住的提高回收廢物量的同時,將會令「都市固體廢物量」增加。事實上﹕香港曾出現這個情況﹕
|
2005 |
2006 |
改變 |
都市固體棄置量 |
342.2萬 |
338.7萬 |
-0.1% |
都市固體回收量 |
259萬 |
284萬 |
+9.6% |
都市固體廢物量 |
601.2萬 |
622.7萬 |
+3.5% |
資料來源﹕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05及2006
看來很有趣,2006年的廢物「棄置量」,明明減少了,卻因「回收量」增加,令整體廢物量上升3.5%。廢物量上升,又何來環保呢?可惜的是,大家卻習慣了回收等於環保這個理念,於是,我們不斷提倡回收,不斷的自我感覺良好起來,甚至以推動回收為榮,慢慢發展回收生意,不自覺的推高「廢物量」。
那在廢物處理上,甚麼叫環保?其實很簡單,可避免用就盡量少用,必須要用的,用過再回收,卻萬萬不是只要有回收等於有環保這個概念。
小弟曾經讀過一個調查,發現有4成被訪者把從未穿過的衣服拿去回收﹗在拿「舊衣服」回收,感覺自我良好的同時,這些被訪者可有想過,為甚麼要買一些沒機會穿的衣服呢?我們為何不從源頭開始減少廢物呢?
宏觀一點看,本地的環保團體,又有多少把精力放於源頭減廢,合力減低「廢物量」,而不是提高「回收量」,並不斷的增加廢物量呢?